校友天地
校友风采

【四秩寻光 四十友言|校友专访系列】代卓浩:行稳者致远


编者按:四秩寻光,四十友言。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威海办学40周年之际,学院发起暑期社会实践项目,组织师生采访40位属于不同专业、毕业于不同时期、活跃于多个行业的优秀校友,通过记录他们的成长轨迹与职业智慧,为在校生搭建与校友对话的桥梁,传递真实而温暖的成长力量。


代卓浩,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1997级校友,青岛欧兰德商贸有限公司、济宁迈斯伯尔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,青岛校友会副会长。


办公室墙上,行稳致远 四个大字苍劲有力,恰似代卓浩一路走来的人生注脚。书柜一角静立着半旧的《液压工程师技术手册》静桌前,身着深色Polo的他沉稳干练。椅背上搭着青绿色工程师夹克无声诉说着未褪的技术底色。桌上台历印着公司挖掘机的雄姿,身后书柜陈列着专业书籍和一路走来的合影。技术、产品、伙伴......这些无声的见证者,诉说着他如何“规格严格,功夫到家”的信念,化作在全球贸易版图上一步一个脚印、行稳致远的坚实足迹

1997年踏入哈尔滨工业大学(威海)的校门,到如今在国际贸易领域深耕多年,代卓浩的故事里,藏着一代工大人的坚守与开拓,映照着中国制造从“走出去”到“走进去”、从拼价格到拼价值的深刻变迁。

大学时光:简朴岁月里的扎实根基

1997年的哈工大(威海),还带着几分青涩与质朴。代卓浩记得,那时整个校园只有六栋楼,没有手机,没有网络,操场还是建筑材料临时堆的黄土地,冬天下了雪,连台阶都没有的小土格外难走。但就是这样简的环境,让人心无旁骛。他和同学们挤在宿舍,七个人凑钱组了一台电脑,每人一天,轮流使用;傍晚吃完饭,要么去楼层电视厅里看新闻、球赛,要么去教室自习;周末偶尔去海边,在原生态的沙滩上捡螃蟹、挖海鲜,用小酒精炉简单煮一煮,便是最鲜美的滋味东门出去的淮云村大集,炸鸡排的香气混着市井烟火,是记忆里最生动的底色。

那时的专业学习烙印着时代印记:工业外贸专业后更名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他,大一大二工科生一样啃下数学、工程制图、大学物理、理论力学等硬核课程,外加工业设计、电子电工,构建了宽厚扎实的知识体系,这成为他日后从事机械外贸、读懂产品、与客户深入交流技术参数的底气。英语学习则更为原始,从哑巴英语起步,靠每密集的八节课和自创的法——清晨对着无人的操场练口语、枕着BBC入睡听力,练就了能听懂、能说清的实用能力和应对各国口音兼容并蓄的本领。而规格严格,功夫到家的校训更是浸透在细节里:论文标点不容出错,文献全靠手工查找誊抄;简朴的生活中,食堂最贵的菜不过三块钱,却吃得格外踏实。军训后的拉练、海边的篝火晚会、和同学们打球……这些简单而纯粹的片段,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,在岁月里生根发芽,长成了后来面对风雨时的从容与坚韧。

行业深耕:在定制化中寻找“蓝海”

代卓浩的外贸之路,恰逢中国融入全球的关键节点:2001年加入WTO,开启国门,中国产品批量出海;2008年北京奥运,吸引世界目光,重塑国际认知。“那是外贸的黄金时代,”他回忆道。机遇总伴随挑战,首当其冲是文化与思维的差异。初到中东需适应前餐主食面包的餐饮流程差异,更需应对波斯、阿拉伯商人从古丝绸之路延续至今的精明,都是开拓国际市场的课题。

时移世易,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,企业必须主动“走出去”开拓蓝海。信息透明的时代,信息差红利消失,唯靠“实打实的专业和服务”立足。代卓浩的破局点在于“定制化”“差异化”与“本地化”——“最好的产品是客户最需要的”。土耳其多丘陵,橄榄种植园遍布山野。客户反馈,通用型挖掘机在陡坡作业时稳定性不足,影响效率和安全性。代卓浩没有停留在口头承诺,立刻派出主力技术团队飞赴现场。顶着地中海炙热的阳光,工程师们实地测量坡度、测试土壤承重、观察作业流程。回国后,团队潜心攻关,最终方案是加长特定型号挖掘机的底盘支撑臂,显著提升了坡地作业的平衡能力。“客户需要的不是最便宜的,而是最能解决他痛点的。通用产品拼价格,定制方案显价值。”这台经过特殊改装的“坡地王”,很快在当地打开了销路。

实现“定制化”,“本地化”是关键落子。“远隔重洋,靠邮件电话,永远慢半拍,读不懂市场的细微脉动。”他的策略清晰而坚定:建立可靠的当地渠道网络,寻找真正懂行的本土经销商伙伴,乃至在重点市场组建本土化的销售与服务团队。“只有扎根当地,像本地人一样思考、行动,才能第一时间捕捉到需求的变化,才能在设备出问题时,提供快速、可靠的售后支持,让客户真正安心。”一台设备动辄几十万,客户愿意全款买断,“选的不仅是产品,更是背后的责任和信誉承诺。”代卓浩深知这份托付的重量。

机械外贸,门槛高,周期长。“一个新人,没五年摸不透产品门道,十年以上才能真正深入熟悉。”他坦言,这个行业没有捷径,靠的是日积月累的沉淀。那些在展会上结识的伙伴,在一次次技术交流中建立的信任,在解决棘手问题后赢得的口碑,都是“别人拿不走的核心财富”。行业有起落,经济有周期,坚守是金律。“轮胎的客户,不会突然转头买你的衣服;积累多年的机械行业人脉和资源,换个赛道可能就归零。”他比喻频繁换行如同沙上筑塔,根基不牢。像那本常伴手边的《液压工程师技术手册》一样,行业形势在变,技术在革新,唯有持续学习、不断校准,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踏稳脚步,行稳致远。

初心不改:在沉淀中传递规格严格,功夫到家

规格严格,功夫到家”——这八字校训,已从石碑铭文深镌于代卓浩血脉,化作他立身行事的无形尺度。他常说,大学四年,教给他的远不止那些具体的公式图表。“更重要的是锻造了一种思维方式,一种持续学习的能力。当年啃下的工程制图、理论力学,现在可能不会天天用,但那种严谨的逻辑链条、系统化解决问题的思路,让我在分析错综复杂的市场需求、拆解客户五花八门的技术难题时,受益无穷。”英语课上磨出的耳朵和嘴巴,成了闯荡五洲四海的通行证;写论文时培养的沉心静气,化作了深耕行业、抵御浮躁的韧性。“课堂知识可能会过时,但大学赋予你的能力,是受用一生的财富。”

他对后来者的寄语也愈发恳切:“首先,要把脚下的路走实,把基础课学好、学透。其次,多接触社会,多尝试实践,把书本上的理论,放到真实世界的熔炉里去淬炼,结合点就找到了。”说到这里,他笑了笑,带着一丝对当下年轻学子丰富资源的感慨,“我们那个年代,选择少,只能埋头苦干出一条路。你们现在资源多、机会多,更要珍惜,更要懂得规划。尤其要修好‘沉住气’这门课,耐得住寂寞,才能守得住未来的繁华。”

这份深刻的体悟,不仅流淌成他对后来者的殷切寄语,更化作了对母校深情的回馈。2025年,代卓浩向哈工大(威海)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十万元人民币,用于支持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学业发展。“当年食堂最贵的菜不过三块钱,老师们倾囊相授却从未计报酬。如今能力所及,希望这点心意能帮到那些像当年的我一样,在简朴环境中奋力前行的学弟学妹们,让他们能更安心地学习、更勇敢地探索。”这份反哺之情,如同无声的春雨,浸润着“规格严格,功夫到家”精神的代代相传。

如今的代卓浩,足迹遍布全球,商海浮沉多年,身上却依然保有哈工大(威海)校园里那份可贵的纯粹与务实。从哈尔滨工业大学(威海)走向世界,环境在变,身份在变,不变的是那份“规格严格”烙印下的严谨专注,是“功夫到家”淬炼出的扎实沉稳,是踏实做事、真诚待人的赤子初心这或许正是对“行稳致远”最生动、最深刻的诠释——以规格严格立身,以功夫到家筑基,以感恩之心回望,方能于时代浪潮中,行得稳,走得远,将这份工大精神,薪火相传。